(初中2210班 李昕妍)
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夢想:我做過一個夢,夢見雜交小稻的莖桿像高粱一樣高,穗子像掃帚一樣大,稻谷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,我和我的助手一塊兒在稻田里散步,在水稻下乘涼,為了這個夢想,他一輩子都在堅持與奉獻。
“像水稻,小麥這樣自花授粉的植物,雜交后代是沒有雜種優(yōu)勢現象。”50多年前,遺傳學教科書上就這樣斷定,優(yōu)質的雜交水稻是不可能培育出來的。袁老對此表示質疑,于是,他廣翻書籍,查閱資料尋求佐證,最后發(fā)現,這句記錄在教科書上的話僅僅是科學家憑借著邏輯推理出來的,而并無科學根據。敢于質疑、用科學方法糾正謬論的嚴謹的態(tài)度向來是他的作風,在他一生的科研事業(yè)中,他也時刻在踐行自己說過的話:“搞科研,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,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成本”。
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。”袁老明白,就算雜交水稻并非不可能,但要將它帶到現實,離不開實踐,他說:“我學水稻的,不下田怎么行,在電腦里種不出水稻”。為此,他堅持70年如一日,常常扎根于試驗田,無視條件的艱苦,忘我地鉆研、試驗,將“發(fā)展雜交水稻,造福世界人民”作為畢生事業(yè),一輩子像農民一樣,打赤腳,戴草帽,日曬雨淋,九旬高齡還堅持下實驗田。
雖然質疑、失敗、挫折如家常飯,誤解、反對、抵毀也曾如影隨形,但他默不作聲,頑強攻關,用一場又一場的試驗,一次又一次的增產,為雜交水稻揚名,展現了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情懷和擔當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這種“東方魔稻”不僅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問題,讓無數國民吃得飽飯,在技術共享后更惠及世界人民。您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,也把自己種在了億萬人的心里
2021年5月22日,您永遠地離開了這個深愛著的國家和人民,在這個稻子尚未成熟的時節(jié),您化作了精神稻米,永存于全國人民心中,行走在田埂之間,望著那些承載著您殷殷期盼的稻穗,我仿佛看到了您欣慰的笑容。
(指導老師:陽淼菊)